Saturday, November 29, 2014

日本人:华盛顿的饭菜比北京难吃的真正原因

发信人: Cnews (chinanews), 信区: Headline
标  题: 日本人:华盛顿的饭菜比北京难吃的真正原因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Nov 28 20:03:19 2014, 美东)

中国内地惩治腐败力度不断加大,近期又上一大批污职官员遭到曝光。这是值得称赞的,但更关键的是不但要抓做了坏事的官员,更要积极地建立防止官员做坏事的机制。中国历代领导人都曾多次掀起反腐运动,但运动一结束就会旧态复燃,腐败继续蔓延。要改变社会,仅仅依靠政治运动是不够的。至关重要的是建立并落实制度。应该怎么做呢?村山宏在日经中文发文,从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饭菜为什么味道不佳的角度谈到了制度建设,原来饭菜难吃居然能带来这么大的制度效应。



华盛顿的饭菜比北京难吃,隐藏的却是制度建设理念的不同

美国被认为缺少好吃的饭菜,而作为美国文化源头的英国也缺乏美味菜肴。有一种说法是英美的国民性崇尚质朴,很少在饮食方面花费大量金钱和时间。18世纪,英国和法国多次展开殖民地争夺战,结果英国获得胜利。有一种独特的说法认为,英国获胜的原因就在于英国人能够忍受海外难吃的食物,进而能集中精神进行战斗,而法国人在食物难以下咽的海外则无法集中精力进行战斗。

美国虽然继承了英国的这种传统,但如今全世界大量移民进入美国定居,美国饭菜也开始变得花样繁多了。在纽约,村山宏曾经品尝过泰国菜、巴西菜以及意大利菜,都非常美味。而在洛杉矶吃过的中国菜的味道也可以媲美中国本土。美国的饭菜似乎也在逐渐变得美味可口。

但是,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饭菜却依然难吃。村山宏谈到他曾在华盛顿逗留过大约2周时间,在居住酒店里,意大利面、汤以及三明治的量很大,但味道却很糟糕。由于忍受不了这些食品,于是到外面的饭店就餐,但无论是日本菜、中国菜还是印度菜,吃起来都味同嚼蜡。

这到底是何原因?在华盛顿呆过的前辈记者10年前告诉他,这是因为“20美元标准的存在”。众所周知,华盛顿是美国的首都,政府和国际机构云集。据称,美国政府禁止公务员接受超过20美元的礼品。这一规定也适用于就餐,如果就餐的价格超过20美元,公务员就违反了相关规定。

因此,在华盛顿的饭菜价格中,19至20美元之间的套餐非常多。在这样的地方,很难孕育高档饭店。由于都是低价格的餐馆,也就很难吸引到优秀的厨师。结果,这里的饭菜始终口味不佳。虽然不知道这个20美元标准如今是否依然存在,但村山宏根据当时的感觉认为,20美元在金额上相当于两顿普通饭菜的价格,将超过这一标准的金额定为违反规定是非常合理的。

中国的现状如何呢?在有钱的外国人都消费不起的酒店内的高档餐厅中,到处都是政府官员的场面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大量公务员在这里大吃大喝,“谁来为这些消费埋单呢?”。

每当到中国较小的地方城市采访,必然会被邀请参加招待宴会。如果只是几个人还好,但有时会有50人以上的政府官员聚到一起,然后推杯换盏。外国人来访只是举办宴会的借口,官员似乎是在千方百计寻找公款吃喝的机会。如此浪费从贫困农民手中征收的税金,这些官员似乎从未感到痛心。

腐败源于“公”“私”不分。虽然只是小事,但利用公款大吃大喝的行为是走向所有腐败的第一步。在利用政府和他人的金钱大吃大喝之时,公私不分变得理所当然。随后,道德观开始麻痺,进而开始贪污政府的钱或者满不在乎地从他人手中收受贿赂。

如果想吃好吃的东西,就应该用自己的钱去吃,这才合情合理。这个道理并非仅限于公务员。企业的高管和员工利用公司和他人钱财大吃大喝的习惯也已经到了必须纠正的时候。企业应该将用在宴会上的资金作为工资发给员工,而员工自己决定用这些钱去吃什么。以此为契机,可以将经济发展转为以民间消费为主。

村山宏建议,为了防止官员公私不分,中国也应该实施类似美国20美元标准的规定。20美元按照目前的汇率约为120元人民币,但中国和美国的物价水平不同,不能以数字进行简单对比。如果是稍微好一点的两顿便餐的水平,20美元可能相当于北京的60元左右。

如果公务员利用政府和他人金钱就餐的标准超过每人“60元”,作为违反规定的处罚,应该剥夺其晋升机会。同时,如果民间人士以超过60元的标准款待官员,应该将其定为行贿,给予某种惩罚。

就算建立标准,不认真执行也将毫无意义。假使不完善账目审查制度,官员们就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此外,在人事制度方面,还需要让违反规定者的晋升受到不利影响。

当然,即使实施60元标准,也没有必要将饭菜做得难吃。希望将来有一天能够听到这样的传言:“在北京政府机关聚集地,虽然没有美味的高级餐厅,但60元以下的老百姓的饭菜却非常可口”。


--

※ 来源:·BBS 未名空间站 网址:mitbbs.com 移动:在应用商店搜索未名空间·[FROM: 10.]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Headline/31722233.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