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ne 29, 2013

一百五十年

发信人: trilobite (老散), 信区: QueerNews
标  题: 一百五十年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un 29 22:52:51 2013, 美东)


一百五十年

1863年,美國在內戰泥淖里無法自拔,北方人沒料到南方人那么驍勇,聯邦軍南下作戰
,距離華盛頓不
到兩百英里的南方首都里士滿久攻不下。林肯作為最高統帥,并沒有料到遭遇南方的抵
抗如此頑強,兩
年后戰爭結束時,美國為這場曠日持久的內戰犧牲掉近八十萬人,北方聯邦軍戰死六十
萬。

斯皮爾伯格那部電影描寫的林肯很符合美國人心目中的偉大統帥。當然只要是偉人,都
必然在歷史攸關
的時候做出歷史攸關的重要決定。相比林肯推動憲法第十三修正案,他更難得的地方,
是戰后宣布所有
戰死者均為烈士,北方雖勝利,但南方所謂叛軍不與追究。這樣對待結果是出于他的政
治智慧彌合戰爭
創傷。這部電影在我看來是電影的美國愛國主義訓導片,林肯為求得第十三修正案的通
過,不惜讓左右
幫襯以非常規手段贏得民主選票。但今天的觀眾可以原諒他,畢竟誰都知道華盛頓那一
幫人締造的美
國,是因為林肯才免于國家分裂,美國成為美國。

從去年大選到今年年初,各個政治人物紛紛表態支持同性婚姻得到聯邦的認可。希拉里
在年初的一則視
頻里深情地說,美國,是全世界人權的燈塔,我們有義務為全世界指引自由之光。

好吧。在人權和平權領域,美國從來不是第一個亮起來的燈塔,當它亮了,它在今天世
界當然是最粗大
最耀眼的那一只。無論是廢奴,還是同志平權,美國一直代表的是折衷主義,而不是自
由主義。廢奴本
美國開國國父們的共識,哪怕就是佛吉尼亞大奴隸主托馬斯杰弗遜【而且還跟他的奴隸
莎莉海明斯生了
五個孩子】,也認為奴隸制度違反人權平等的真諦。畢竟,美國獨立宣言的那一句全世
界人民耳熟能詳
的話“人人生而平等,人人享有追求自由得到幸福的權利”是出自他老人家【熟讀孟德
斯鳩】的筆下。立
國之初,北方各州紛紛通過廢奴法案,以風吹麥浪的形勢,逐漸吹往南方的奴隸莊園。

相比而言,英國早在十八世紀末就以立法形式廢除奴隸制,歐洲大陸也在十九世紀逐漸
完成廢奴,哪怕
就是中國的雍正廢除賤籍都發生于1779年。美國千辛萬苦通過憲法修正案,在得以寫入
憲法之后,需要
在各個州由州議會投票認可納入本州。而1865年通過的憲法第十三修正案雖然廢除了奴
隸制度,但種族
隔離的政策,是在1963年才由最高法院在布朗訴教育部的判決書中予以宣布違憲。而廢
除奴隸制度的憲
法第十三修正案,于1995年在最后一個州,密西西比州議會投票被納入該州。這場歷史
的拉鋸戰畫完最
后的句號,則是在2013年二月,密西西比州將條款立法入冊。

2013年6月26日,保護婚姻法第三條,將婚姻定義為異性之間的條款被宣布違憲,同志
的平權邁出最堅
定的一步,而加拿大人慶祝同性婚姻全國范圍內合法已經十年。歐洲的有些國家則更早
。聯邦保護婚姻
法的第二條紋絲未動,該條款依然明確規定對婚姻的立法權歸屬各州。對美國的同志來
說,唯有居住在
同性婚姻已經合法的那些州才能徹底得到平等待遇。居住在其他三十八個州的同志,即
便在別州合法結
婚,也依然不能享有本州法律給予婚姻的福利和權利。住紐約的同志和住一河之隔的新
澤西的同志,在州法福
利上會得到截然不同的對待。

從馬薩諸塞州通過同性婚姻法的2004年,到聯邦認可同性婚姻福利的2013年,看似巨大
的進步,實則
路漫漫其修遠。最高法院肯尼迪法官宣讀判詞的當天,聽眾席中的同志仰天含淚,但讀
完之后不得不忍
受四位保守法官宣讀他們十幾頁的反對意見。身為目前最高法院最關鍵的搖擺票,肯尼
迪的態度常常左
右關鍵案件的結果。他非常不喜歡自己被稱為搖擺票,但不管他自己喜歡還是不喜歡,
他繼承了已退休
法官奧康納的角色,每當爭議極大的案件上達,他得如履薄冰。兩方庭辨的時候,過去
都針對奧康納,
現在眼睛都瞧著他。

肯尼迪判決詞的意義,在于宣布憲法第五修正案所保障的公民平等權利不容侵犯。被推
翻的保護婚姻法
第三款,由于在定義上的不平等,導致聯邦法一千多項涉及婚姻的內容不能把那些在州
內合法結婚的同
性伴侶納入聯邦認可。這份判決一方面雖然解決了聯邦法認可同性婚姻的燃眉之急,一
方面其他三十八
個州如何利用這份判決還有待觀察。但希望其他州同志婚姻合法的進程,不要像廢奴的
第十三修正案到
宣布種族隔離政策的違憲那樣,一拖一百年。

--

※ 修改:·trilobite 於 Jun 29 23:31:02 2013 修改本文·[FROM: 76.]
※ 来源:·WWW 未名空间站 海外: mitbbs.com 中国: mitbbs.cn·[FROM: 76.]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QueerNews/12579489.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