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ing (echo),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天下客】我看《纽约客》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Aug 2 15:39:40 2014, 美东)
《纽约客》看了十来年。
每期到手,最先看的是最后面的影评专栏,两位写手Anthony Lane 和 David
Denby 轮流坐庄,总给人先睹为快的感受,至今记得其中某位曾说的话:“有
关电影的第一个真相就是:它们都是假的。”
我最期待的还是每期的短篇小说,大多数都读了,有时想想这么日积月累下来,
一年有四、五十篇,十年有几百篇,是不是应该很有成就感呢?他们这个短篇
小说栏目,跟杂志一样,有着无可比拟的“世界性”,风格、题材、文字,无
一不显如此本色。这些年不仅屡见华人作家的作品,也时时有从以色列、波兰、
德国、土耳其等国翻译过来的文字。窥斑思豹,虽有偏颇,却也算聊胜于无了。
看久了,还喜欢上他们的财经专页,不是每期都有,但是作者 James Surowiecki
的视角总是独特,却又深入浅出,将经济、金融、商业的大话题信手拈来,叫
人眼界顿开。另有一位女作者,专门写购物指南样的专栏,告诉你买什么、怎
么买,甚至列出价格之类,也颇有意思。
《纽约客》每期也有两到三首诗歌作品,长短咸宜,是我在地铁停靠站之间的
阅读选择,一两分钟,掠眼而过,惊艳或者迷惑,懂或不懂,倒不那么重要了。
每期最前面的一个专栏是“小城大话”(The Talk of the Town),既有针对国际
国家大事的社论大作,也有关于纽约人、纽约风物的清新小文。还有一个专栏
叫“Shouts & Murmurs”,常见名家“戏”作,偶尔觉得蛮有趣,比如Woody
Allen就是常客。
每期一般还有流行音乐、书藉、电视、建筑、绘画、歌剧等方面的评论专栏,
还专有一页介绍四、五本新书,偶尔也成为自己的阅读或者购书指南。
每期自然还有各种各样的专题报道大块头,涵覆文化、科技、政治、军事(革
命)、商业、医药、生活等等领域,基本上每期都会有一到两篇叫人一读到底
的文章。我最大的感受是他们的这些文章一点都不学究或者学术化,从来不叫
人望而生畏。作者或编辑们玩弄的一些新词汇,也不会构成普通读者的阅读障
碍。
贯穿全本杂志、点缀所有页面的漫画插图,也是《纽约客》的一大看点。最近
这几年他们还在尾页开辟了给漫画配对话的竞赛:漫画家登出漫画,大家寄去
标题,两三期之后先是登出编辑选出的三行入选者,再过一两期选出最终获胜
者。我个人觉得蛮有意思,猜测漫画作者的心理和画面传达的意思(多是人物
之间的对话),千人千话,每每看到别人出乎意料的诠释,也是赏心乐事。
此外,每期的封面、读者来信、最前面的广告类栏目(纽约哪个电影院放哪个
电影,哪个博物馆展出什么作品,哪家饭店有什么新品之类,同时配有简短的
评论),也很有可看性和可读性,可以偶尔作为纽约生活和出行的指南。
《纽约客》,写给纽约人,更写给全球读者,不失本地风味,又兼全球视野,
大约也是他们长盛不衰、如今还能每期印出百万册的耀眼资本吧。
不过最近几个月看免费的《华尔街日报》,在上下班的地铁上正好可以浏览完
毕,倒没时间看《纽约客》了。说起来,在我的阅读里,这报纸倒有些小三上
位的意思,哈哈。
《华尔街日报》多的是财经新闻,但是他们登载的旅游、文化、影视等软性评
论作品,也很有可读性。世界杯期间,每天看他们的报道和评论,数据和分析,
总是叫人耳目一新。前不久,看了一篇文字说如何带小孩游玩北京的文章,
感觉很亲切。昨天的家居版面,他们登了一篇Amy Tan的文字(访谈记录)。
图文并茂,也是这份报纸的特色;每位作者都配一幅小画像,也很有人情味,
照顾了读者们吃了鸡蛋还要看看鸡的好奇之心。
在国内读研究生的时候,记得有阵子读得最多的英文杂志是合订本的《读者文
摘》。每一本都是三四个月内容的合订本,又基本上没有插图,都是密密麻麻
的小黑字,真是眼心俱累的阅读体验,但是他们每期登载的几十个笑话,又总
是最终叫人莞尔的释放。如今想来,《读者文摘》的文字和文章更大众一些,
那时阅读也有一些难度,但又不至于难到叫人立刻释卷,彼时彼地,倒是合适
的读品了。
--
※ 修改:·ying 於 Aug 2 22:05:09 2014 修改本文·[FROM: 209.]
※ 来源:·WWW 未名空间站 网址:mitbbs.com 移动:在应用商店搜索未名空间·[FROM: 209.]
Monday, August 4, 2014
【天下客】我看《纽约客》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