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haker (看麦娘),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蓝之旅】老拉萨的故事-读《西藏七年》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ul 25 12:40:07 2014, 美东)
这是一本被拍成被禁电影的书。不过拜网络时代的力量,看到“禁电影”的几率似乎还
是挺大,而“禁电影”又非常符合常规的拍得不咋地。于是《西藏七年》这不幸的书在
现在的中国就被彻底埋没了。
八年前去过一次西藏,那时小小年纪什么也不懂,却很自然的被西藏的不一样感动。西
藏高原纯净的山水自不用说,布达拉宫前扣长头的虔诚的教徒是我上的第一次宗教课。
那次旅行用“刻骨铭心“来形容毫不为过。最近逛书店,挺偶然的在减价区看到这本书
,想也没想就搬了回来。看了第一页就停不下来,一口气看到了底。
我们不去谈电影,《西藏七年》是一本以记录个人经历为主的传记,不是小说。书里描
述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两个奥地利人在二战时期从印度的战俘营里逃出来(一共逃了
三次才成功),翻越喜马拉雅山脉,来到了拉萨,并在那里度过了五年的时光(另外两
年在逃跑的路上)。书实事求是的讲,是挺写实的记录主人公哈尔和阿夫施耐得从印度
逃跑,后来在拉萨一路的经历。文笔朴素,几乎没有什么动人的描写。我们大部分人都
没有去亲眼见过1951年以前的西藏。所以有些评论说作者刻意“美化旧西藏,英雄化达
赖”,其实就跟说“西藏农奴制度多么悲惨,共产党解放西藏,翻身农奴把歌唱”一样
没有说服力。两种观点都被烙上了太多政治的印记。想要了解真相是不容易的,需要查
阅史料,客观的分析研究。仅仅看某个人的一本书来下结论,绝对过于主观。所以我不
下任何结论,只是看过《西藏七年》这本书,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
如前面提到的,哈尔和阿夫施耐得在拉萨生活了五年。不得不说,他们看到了,接触到
了我们大部分人完全没有接触过的西藏和藏人。从藏西一个叫噶尔的地方,他们开始了
在西藏的旅程。先是慢慢学会了藏语,从开始的比划,到后来能自由表达,跟藏民自由
交流复杂思想。从藏西一个小小的村庄,在又冷又饿的绝望中走近第一个好客的游牧藏
人的帐篷,到后来终于长途跋涉到拉萨,并在拉萨安居下来。哈尔笔下的藏人,呈现出
我以前完全没有想象过的形象:孩子般的天真,傻乎乎的幽默。哈尔说,藏人从不放弃
任何一个可以大笑的机会。如果谁被绊倒或者滑了一跤,藏人能为此高兴好几个小时。
开其他人的玩笑,是全世界通用的笑料,在西藏更是如此,而且丝毫不带有“不敬”和
“嘲笑”的意味。哈尔和阿夫施耐得刚刚到拉萨的时候,藏人从四处跑来,为了看这两
个黄头发,大鼻子,穿得破破烂烂,却带着一口羌塘游牧藏民口音藏语的“怪物”讲他
们在西藏的故事。听完了再大笑着跑开,叫别人来看。真真是“孩子似的幽默”,我看
到这儿也忍俊不禁。
藏人对生命有天生的怜悯,每个生物都是另外一个生命的轮回,需要小心对待。哈尔曾
经在达赖的夏宫罗布林卡外修缮一条河坝,为保护“珍宝园林”不受夏天洪水的威胁。
哈尔一边要耐心的给藏人演示如何使用铁锹,另一边的藏人却在铁锹上发现了一只虫子
而大叫,马上丢掉所有的土,然后一起小心的安置好一个轮回成虫子的生命。
作为一个去过西藏旅游的人,我会很自然的被书里提到的,我曾经去过的地方吸引。布
达拉宫,八廓,罗布林卡。书里提到的关于这些地方的故事,却是那样陌生。八廓还是
一条贸易商业街,却是城市的中心,整个城市围绕着这条街展开,又有点像庙会,新年
的时候最热闹。甚至可以看到漂亮的女人在街上显摆她漂亮的新裙子,再抛个媚眼。布
达拉宫和罗布林卡都是达赖喇嘛的“皇宫”,冬天住布达拉宫,夏天住罗布林卡。现在
在世的十四世达赖喇嘛在十六岁之前是真正住在这些地方的。老实说,哈尔的书里对达
赖的描写真的很难用“英雄化”来形容,在我看来,只是描绘了一个独自住在森严的布
达拉宫的,不能与家人在一起,却充满着好奇心的十几岁男孩。哈尔说,年轻的活佛拥
有好几个质量优良的望远镜,他每天都要在布达拉宫的平房顶上用这些望远镜看他的臣
民在城市里的生活。拉萨是一个快乐的城市,大家热衷于各种庆祝活动和相互走动。可
是年轻的达赖却每天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黑暗的房间里学习经文,诵经。对他来说,布
达拉宫是一座金色的监狱,他好奇城市里发生的鲜活的一切,却没有能参加的自由。哈
尔和阿夫施耐德在刚来到拉萨的时候,的确是城里的焦点,自然也是活佛在望远镜里关
注的对象。哈尔开始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些,他只是发现聚会爬梯上,人们会突然躲起来
,不让自己高兴,快乐,兴奋的样子被看见,因为不想要让年轻的活佛因为自己永远不
可能有相同的快乐而沮丧灰心!
在拉萨,每年夏天到来的时候,都有一项盛大的活动。城里所有的重要人物都要盛装打
扮,穿上最华丽的夏装陪同达赖喇嘛去他的夏宫罗布林卡,珍宝花园。在罗布林卡的一
间房间里,哈尔为好奇的活佛搭建了一个小型播放厅,用来看哈尔拍的照片,也偶尔有
从印度运过来的,西方影片。这些东西对一直用古老习惯生活的藏人来说,是新奇不已
的。他们看到自己出现在各种庆祝仪式的照片上,会害羞的笑出声,然后遮住脸。活佛
自己也照了一些照片,他却不敢在幻灯上放映,哈尔一边鼓励着眼前这个十四岁的男孩
,一边好奇着他会选择拍些什么东西。达赖喇嘛当然没有过多对拍摄物的选择,他照了
拉萨谷的风景照,曝光不够的远处穿越山口的商队,还有他自己的厨子。在珍宝花园的
放映厅里,哈尔成为了达赖喇嘛的老师,教他英文,地理,数学还有一切让达赖好奇的
东西。一直到他离开拉萨。
书里的哈尔其实并没有描写中国军队来到拉萨以后的事情。哈尔自己也在1951年前和达
赖一起离开了拉萨。关于达赖离开拉萨的部分,却让我最为惊讶。这个完全建立在“宗
教”上的“国家”,真的并没有太多能力应对当今世界的复杂的政治斗争。达赖还太小
,虽然是活佛,却还并没有实权。一切的决定都要听神的指示,看到神给的预兆。最后
没有人能够决定达赖到底是走还是留,他们只好让已经过世的十三世达赖来做这个决定
!把两个分别写上“是”和“否”的纸条揉进糌粑,用金的杆秤称过,保证重量一致,
再扔进一个金钵,由至高的神职一边念谕,一边跳神舞。最后一个糌粑团掉了出来,打
开一看,写的“是”。于是达赖要离开拉萨了。
哈尔不是历史学家,他开始是滑雪运动员,后来去印度登山。书里写的大多是他在印度
和西藏的亲身经历。所以他更清楚西藏和印度在那个时候的交流。哈尔的书也的确是真
实的描写了1951年前西藏的样子。书中非常仔细的讲述了拉萨的很多大型活动,运动会
,新年晚会,还有宗教仪式。他自己为了报答藏人的热情好客,也在拉萨办过一个“圣
诞节”的爬梯。网上很少有关于这本书的介绍和评论,却有一个“阿沛阿旺晋美”对同
名电影的访谈。他也提到了自己参加过哈尔在拉萨办的这个盛大的圣诞节爬梯。也算是
侧面印证了这本书的真实性。
当然,不是历史学家的哈尔写的西藏也有诸多遗憾,他完全不了解西藏(吐蕃)和中国
各朝代之间藩属国的关系(在中国的教育体系里,这部分讲得特别清楚)。虽然书里也
提到了松赞干布娶文成公主,也知道十四世达赖实际是在青海找到的。但是他完全忽略
了藏传佛教从蒙古传播,并且在除西藏外的广大地方同样盛行的事实。中国和西藏在历
史上长时期的打打合合,一直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只可惜哈尔没写进这本流行书里的历
史,奠定了多少西方人对西藏的理解。再掰回来就难了。
不论是什么时候,人总是很怀念以前的时光,“the good old days”大概就是这么个
意思。哈尔怀念的是他年轻的经历,他所看到的那个西藏。虽然他在书里不断的提到西
藏实际多么低效,落后(倒不是指农奴制度),但他看到的西藏是在西方世界眼里的处
女地,没有人见过,所有的事情都充满着新奇。写成书以后,自然博得了生活舒适的西
方人的猎奇心理。站着说话不腰疼嘛。于是书里的前言和后记变得很“藏独”,实际上
却并不是哈尔当时所写,是后来的怀念作祟吧。
不论如何,这是一本值得看的书。特别是对西藏感兴趣的人来说。中国的教育实际也很
可憎,从来都只是灌输一种观点,不同的声音没办法发出来。我们看历史,也存在着太
多的偏见。所以现在学会“正着看”,再“反着看”。才慢慢知道事情的本来面貌。我
也在去过西藏八年以后,才开始慢慢知道西藏的各种样子。
--
※ 修改:·wh 於 Jul 25 13:38:20 2014 修改本文·[FROM: 69.]
※ 来源:·WWW 未名空间站 网址:mitbbs.com 移动:在应用商店搜索未名空间·[FROM: 140.]
Friday, July 25, 2014
【蓝之旅】老拉萨的故事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