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QuadAn (山狐狸),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读《观呼吸-平静的第一堂课》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Feb 17 14:07:39 2014, 美东)
这本书是版上一位ID推荐了。
所以,我的读后感献给他(她),谢谢推荐!
---------------------------------------------------------------------
这本书是一个斯里兰卡出生的,在美国生活和活动的和尚写的。书中从南派佛家修炼的
角度阐述了一些心理学也关心的问题。
1.)观察而不参与,感受而不思考
观呼吸的重点是“观”。其实书里讲到了很多观察的对象,静坐的时候可以是呼吸,也
可以是身体的疼痛、不适。我想,这个旁观而不参与,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尤其是在“
我”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的时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局者迷
”,说的都是相似的情形。如果能够把自己想象成别人,把自己的事情想象成别人的事
情,把自己的肉体、自己的痛想象成别人的肉体、别人的痛,我们就可以更加客观和清
晰的看待了,可以看到很多以前看不到的东西。有了这个视角的转换,对于相同的客观
不利,我们所产生的负面情绪就会少一些。
感受而不思考,也是一个有趣的想法。人类的很多心理疾病的起因和表象就是“想得太
多了”。很多时候,简单直率其实是最好的。这些简单直率来自于我们的本心、直觉。
我想,佛的意思就是要通过修炼来把锻炼我们的本心,达到与儒家所说的“从心所欲不
逾矩”相似的境界。
通过观察和感受来打破“我”这堵墙,从而使我的心更加开放。这正是很多心理学派的
观点和推荐的治疗方法。
当然书中还介绍了很多实际的修炼方法,比如以呼吸作为绳子来约束如野象般的思绪,
坐禅与行禅结合等等。
2.)我的问题和思考
对于参与和思考的否定,我还是无法理解。比如,如果不思考和比较,佛家大师们又是
如何总结出修炼方法的: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如何可以有好的效果,如何是有害处
的。。。?
旁观而不参与,我想这个观点的提出是为了避免主体对客体的干扰,从而可以更加仔细
和准确的了解客体。可是只是观察而不参与,是不是太被动了?而且很多时候,干预一
下,再观察客体的相应反而可以看到更多。
基于以上的困惑,我的非完美推论是:修炼的时候,专注修炼,不参与不思考,只观察
和感受;退出修炼状态之后,再思考和主动参与;然后在下一个修炼期间从新回到只观
察感受的状态;如此往复,逐渐提高。可是我这个理解的漏洞是:修炼应该是无事不在
、无时不在的,不应该有间断期。
3.)杂注
作者把慈悲得舍之心同儿童成长期间的父母之心结合而论,很有意思。
虽然作者不同意,但是我还是认为:修炼特别是坐禅修炼会把一个人变得更加“反应迟
钝”。至少在修炼大成之前,会给外人一个“反应迟钝”的印象,虽然修炼者自己的内
心已经感受和观察了很久很多。
其实我已经在生活中不自觉的使用了感受观察不参与的方法了。比如,特别的痒或痛,
我就对自己说:让你痛,让你痒,你还能痛死、痒死我吗? :)
--
※ 来源:·WWW 未名空间站 海外: mitbbs.com 中国: mitbbs.cn·[FROM: 192.]
Tuesday, July 1, 2014
读《观呼吸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