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midwestPstD (中西部博士后), 信区: Biology 
标  题: 给生物博士后们打点气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ul 29 15:20:17 2013, 美东) 
 
(看了“老王,老刘和老张”的博士后故事,知道是调侃。但还是想写写自己的故事, 
给年青的兄弟姐妹鼓点劲。) 
 
俺是国内博士,过五张了。93年来美,严格意义上讲,至今还是博士后,还是靠老板的 
研究经费。从事分子生物学。在印度老板手下干了两年(年薪两万不到),中国老板那 
里干了两年(年薪两万五不到),现在在美国老板手下干了十多年了(年薪从两万八到 
现在的六万)。 
 
前三年,一直想回国,但孩子来美国后,加上国内以前的导师不帮忙,就放弃了。到 
2000年前后才拿到绿卡。太太国内学的俄文,来美国后才开始学英文,绿卡之前都是零 
零碎碎在餐馆打点工,并生了老二。到有绿卡后找到了第一份和她大学专业对口的part 
-time工作。从此太太一路顺风,从大学到小公司到大公司,都是技术工。太太是学化 
学的,本科毕业。目前工作稳定,工资不高,但一个人的工资能达到本地区家庭median 
 income水平。 
 
两人工作,家庭财经一切都按计划运行。一个孩子已经大学毕业自立。上的私立,父母 
从口袋里掏了十万,老大也有少量大学生贷款。老二还小,希望在上大学之前能准备十 
万大学学费,向老大看齐。房贷接近尾声,两年左右能还完。退休账户目前按设定的六 
十岁退休计划进行。签于俺自己工作完全靠老板的研究经费,家庭开销计划是还完房贷 
后,太太一个人的工资能养一个家。 
 
对还在挣扎中的博士后兄弟姐妹们,建议你们在名校名实验室名导师那里看不到出路, 
心灰意冷的时候,往中西部的大学城看看机会。这些大多是公立大学,工作机会少但竞 
争也少。尤其是大学里的facility的工作。这些都是靠hard money支持的,不象靠老板 
研究经费那么不稳定。这些大学大一点的老板也不错,经费难拿但他们找到合适的人选 
也难,所以相对稳定。 
 
中西部的生活没有海岸线那么丰富多彩到是真的。但这是养孩子的好地方--大学城居民 
没有周围农民保守,internet信息交流不错,而大学城周围的学校质量孩子的智力都还 
不错。房价低廉,我目前居住的大学城的median price(一般三卧,房子老一点)是十 
三四万。我自己住的房子是四卧,比较新,目前价位是20万。 
 
我在目前的工作位置上有十好几年了。中间用国内的硕士学位找到过大制药公司的位置 
,最后在老板重新拿到经费后放弃大城市的机会。至今没有后悔。太太工作稳定,我们 
一步一步在向自己设定的流逝岁退休目标稳步迈进。 
 
如果你问我还有什么其他建议,我能告诉你的就是在家庭理财上设立可行的目标,为明 
天而努力。我们来自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学会理财和计划将受益终身。我很幸庆2000 
年的前后没有玩股票,从不多的博士后工资里省下了买房子的头款。也幸庆2000年的股 
市崩溃刺激了我去学习美国的个人财经知识,为后面的家庭理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CNN的“Millionaire-in-making",Scott-Burns的个人理睬专栏,以及公共图书馆里的 
许多免费理财书我都学习过。只要努力,博士后也一样可以享受生活的。 
 
另一个建议就是两口子同心协力。美国没有铁饭碗,就是教授,也有那个”甜妞“坎。 
所以,两个人一起奋斗,可以多一份保险,少很多担忧。没有我太太出来工作,我们今 
天也就会是完全不同的日子。第一步都难,对一个没学过英文的人尤其难。但走出了第 
一步,后面就容易多了。太太现在比我忙,工资也比我少,但她的带回来的那份工资却 
让我们从温饱到考虑退休和孩子上学的费用,上了一个台阶。在那里度不容易,太太也 
是放弃了国内的好工作来美国的,有遗憾,但没有后悔。毕竟,生活是不能回头看的。 
她说她很自豪,我们没有靠国内的父母,这里的一片天地全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 
 
最后建议大家在辛苦工作的同时走出实验室,和社会接触,建立自己的关系网。这个在 
找工作是相当重要。就是在大学,许多工作还是要靠朋友和关系网来获取信息的。我现 
在的工作十年前也是这里的朋友介绍的,太太的第一个正式工作也是在朋友家聚会时碰 
到的。而我本人也给很多朋友介绍过工作。大学城华人比较集中,这个圈子里有用的信 
息还是不错的。 
-- 
 
※ 来源:·WWW 未名空间站 海外: mitbbs.com 中国: mitbbs.cn·[FROM: 130.] 
Monday, July 29, 2013
给生物博士后们打点气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