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RexHong (RexHong), 信区: ChineseClassics
标 题: 古代女子如何养颜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Apr 27 03:03:34 2015, 美东)
只要采来益母草,烧成灰,再加入米粥中煮一过,然后连粥捏成团,到炭火中煅烧
一番,随后取出,待凉后研成细粉,就大功告成了,任何一个平民妇女凭借自家的火炉
或烧饭灶都可以顺利地DIY。
宫女打开金花盒,把盒内雪洁的细粉倒入一小盂米汤里,仔细搅匀。然后,这只金
盂被捧到武则天面前,女皇帝伸手从盂内舀起一捧浓稠的粉浆,涂到脸上,轻轻揉搓着
,仔细地清理皮肤。“近效则天大圣皇后炼益母草留颜方”这个颇有吸引力的配方名称
,所暗示的正是如此的场景。
虽然名称显得很新鲜,然而,仔细读一下该配方所记述的工艺过程就不难明白,其
要诀就是把益母草在火中烧成灰,然后用水拌成团,放到特制的小炉当中,以低温炭火
慢慢煅烧,再把烧过的灰团反复研磨,最终得到“白色细腻”的细粉。至于其具体的使
用方法,则是在早晚盥洗的时候,取出少许益母草灰,投入面汤或者清水之中,兑和成
灰浆,再将灰浆涂在脸上、手上,反复擦揉,一如今天女性使用洁面乳、洁肤乳的方式。
“近效则天大圣皇后炼益母草留颜方”收录在唐代医典《外台秘要》中,此部中医
经典成书于天宝十一年(752),距离女皇帝生活的年代并不遥远,这也就意味着,在武
周时期,这一美容方法应该已经在流传了。据方中的说法,益母草灰不仅有美白的效果
,还能消除老年人皮肤的皱纹,所以对于中年以上的女性具有返老还童的神效。另外,
它还能侵蚀掉皮肤上衰老粗糙的角质层,让死皮脱落。至于本品的去死皮功能有多强大
?你用它之后,面上的皮肤碎屑会扑簌簌地随手向下落!皮肤既无黑斑,又清除了老旧
角质,自然会色泽光润,“红艳光泽”。据方子的预告,如果长期坚持用益母草灰洗脸
,能让50岁的女人看去像15岁的青春玉女!配方一再强调针对中老年女性的美容效果,
也许,登上帝位之后的武则天真的用过这一款制品吧。另外,《外台秘要》问世之时,
也正是杨贵妃最风光的年头,因此,这位著名的胖美人曾经以该方来修护皮肤,倒确实
是很有可能的事情。
在传统生活中,草木灰由于含有碱性,能够去除油污、腻垢,因此一直是人们洗涤
衣物、清洁身体的重要手段之一。显然,益母草灰正是一种草木灰碱,说起来,“近效
则天大圣皇后炼益母草留颜方”其实无非是在利用益母草灰中的碱性,来为面部、双手
清洁皮肤表层的死皮、毛孔中的油垢。不过,古人相信,益母草灰还有更多的功效,如
去除皮肤中的黑色素沉淀,润血、去皱,乃至疗疮、除粉刺等。
《外台秘要》中的记载并不孤立,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唐代民间传抄的医书中,也
同样录有烧炼益母草灰以消除面上黑斑、粉刺、癣疮等“面上一切疾”的方子,并且非
止一例。可见,这一美容方法在唐代广为流传,并不是宫廷贵妇们独享的专利,而是广
大普通女性也都熟悉的一项生活常识。到了南宋末年的生活百科全书《事林广记》中,
益母草灰更是发展为一种配有多种中草药成分的复合型制品,人们用茯苓、天门冬、香
附子、甘草、杏仁、皂角、大豆等与益母草搭配,用于“洗面,去瘢疮”。 进一步,
益母草灰还被制成了碱皂。固体皂在唐代初见雏形,不过,是宋人发明了用肥皂角与中
药调合而成的固体清洁皂,从此,各种皂角制成的固体皂成为中国人的主要美容洗洁用
品,于是,到了明代的美容专书《香奁润色》中,便出现了一款以益母草和肥皂制作的
“治美人面上粉刺方”。
北宋末年官修医典《圣济总录》中,有一款“益母草涂方”治“面黑”:“(益母
草灰)以醋和为团,以炭火煅七度后,入乳钵中研细。用蜜和匀,入盒中,每至临卧时
,先浆水洗面,后涂之,大妙。”这里,也是把益母草反复煅烧,研成细末,不过,用
途却是在每晚临睡前,于净面之后涂于脸上。套用今天的概念,益母草灰被发展成了“
营养修护型”的夜用化妆粉。
在往昔生活中,女性在夜晚就寝前所做的美容保养功课是一点也不马虎的。有一定
经济实力的女性,在临睡前都是要上一层薄妆,然后就带着这妆容过夜,而夜晚的薄妆
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就是向面上、身上擦涂营养型妆粉。《宫女谈往录》一书记载晚清
宫女对宫中生活的回忆,就道是:“我们白天脸上只是轻轻地敷一层粉,为了保养皮肤
。但是晚上临睡觉前,要大量的擦粉,不仅仅是脸,而且脖子、前胸、手和臂要尽量多
擦,为了培养皮肤的白嫩细腻。”经过一夜休息,临睡前所上的“薄妆”,到天明起床
的时候,就成了“残妆”,涂在脸上的白粉难以保全,掉落不少。在唐代诗人王建《宫
词》中就曾出现这样的形象:“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
对于古代人使用的化妆品,人们可能更熟悉铅粉。其实很奇特的,自汉至宋,广泛
流行的美容习惯,是仅仅在白天化妆时使用铅粉,夜间的营养粉则使用各种其他材料。
或许在明代以前铅粉生产技术水平有限,这种重要化妆品的生产规模小,生产能力低,
因此价格昂贵;另外,铅粉含有轻微的铅毒,长期使用对人体有害,会让肤色发黑:“
揸妇人颊,能使本色转青。”(《天工开物》)人们认识到这一点,于是,便在自然界中
寻找各种不需成本、同时又具有营养或治疗功效的原料,制成铅粉的替代品,用于夜间
的皮肤修护与保养。益母草灰正是被开发出来的这样一种营养妆粉,宋人还为之起了一
个特别诗意的名字——“玉女粉”,显然是相信此种粉能让女性容光焕发,玉颜长驻。
据明代的《普济方》记载,用益母草反复煅烧而成的“玉女粉”,其洁白细腻的程度足
以与铅粉相比,其角色便是“夜卧时,如粉涂之”。在元人编纂的生活百科全书《居家
必用事类全集》中,“玉女粉”更是被发展为成分丰富的“夜容膏”:将白茯苓、白牵
牛、黑牵牛、白芷、白丁香、白蔹、白芨、蜜陀僧、白檀、鹰条的细末与益母草灰拌合
在一起,用鸡蛋清调成丸,在阴凉处晾干。上夜妆的时候,则是把“夜容膏”丸用唾液
调湿,据说,对于美容具有“神功”。
如果一一细数的话,我们会发现,古代中国的传统妆粉实在是缤纷多样,丰富发达
,不同的妆粉之间分工很细。这一实际情况,与我们对于农业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低陋的
集体印象真是有天壤之别。比如夏天起防汗、止痱作用的“痱子粉”,在过去,是用滑
石粉、石膏粉或者蛤粉作为原料,对于女性来说,这种痱子粉也一样的要加入保养皮肤
的成分,典型如《事林广记》记载的“玉女桃花粉”,便是以具有美容作用的益母草灰
为主体,同时按比例加入同样是洁白细腻的石膏粉、滑石粉、蚌粉,合制成夏天专用的
涂身粉。在收贮这种混合粉的盛器中,还要放入一枚麝香囊壳,对粉加以熏香,这样,
粉涂在身上之后,能够散发麝香的芬馥,遮除汗味。最特别的是,此种粉还用红色的胭
脂染上淡淡的粉红色,“玉女桃花粉”之名显然由此而来,“桃花”正是指其淡红的染
色。唐宋女性在夏季习惯于穿着半透明的薄纱或者薄罗上衣,双肩、两臂的肤色在纱色
中隐约可见;另外,当时的衣式都是“裸胸”的形式,脖颈以及前胸的一部分都显露在
外。因此,那时的女性格外重视夏季擦身粉的品质,对她们来说,暑日里所用的粉,绝
不仅限于防汗、防痱、去汗味的作用,而是一种化妆粉,遍擦在面、颈、胸、臂乃至全
身,让身体显得粉莹性感。“玉女桃花粉”便是这样的一种制品,它既是对皮肤的保养
,也是对皮肤的化妆,使用在夏季的白昼,会落到他人眼光之中,因此更要格外精心调
制。加入少许的胭脂,是为了将粉染成与自然肤色接近的“肉色”,也就是白中微显淡
红的色泽,这样,厚厚涂了一层粉的身体才会显得色泽自然,仿佛天生的肤色。
对古人来说,益母草最可爱之处在于,它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野草,在田间野外处
处生长,因此,当人们需要的时候,只要走出城镇,就能很容易地找到这种美容原料,
可以大量地采摘收集。医人、商家固然把多种中草药与益母草相配,制成复杂、高档的
美容用品,但是,普通的家庭主妇、民间少女也可以采来这种野草,自己动手制作“玉
女粉”。《事林广记》一书的预设服务对象是富裕平民阶层,在书中,就推出一款“面
药益母散”方,无疑是介绍给宋代大众的“近效则天大圣皇后炼益母草留颜方”平民版
:只要采来益母草,烧成灰,再加入米粥中煮一过,然后连粥捏成团,到炭火中煅烧一
番,随后取出,待凉后研成细粉,就大功告成了,任何一个平民妇女凭借自家的火炉或
烧饭灶都可以顺利地DIY。
每年的端午前后,是益母草生长最茂旺、花开得最盛之时,按中医的说法,采摘、
制粉的工作在此时完成最有效果。古人的生活总是随着四季的轮转而循序进行,在不同
的时节,根据大自然的安排,而从事特定的人生内容。今人提起端午节的传统风俗,往
往想到赛龙舟、吃粽子、浴兰汤等等。其实,对于唐宋时代的人来说,“重五”这个日
子还标志着一项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到野外去采摘大量的鲜益母草,然后精心制作各种
美容用品。在节日前后,晨露未干的碧绿田野上,总是会出现勤劳、聪慧的女性的身影
,手携着竹篮,在百草中灵巧地撷摘着紫花盈盈的益母草,也许,还会伴有婉转的民歌
声随风飘过那些翠丛成荫的日子吧。
作者:孟晖
--
※ 来源:·WWW 未名空间站 网址:mitbbs.com 移动:在应用商店搜索未名空间·[FROM: 157.]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ChineseClassics/31323759.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