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DreamChina (天地一尘埃), 信区: Immigration
标 题: Loser 理科男EB1A pp approved,附Z律师德州中心要点总结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Mar 7 20:49:35 2015, 美东)
化学专业,专业三流学校PhD, 三年博后,然后”No Zuo, No Die”失业两年,家庭煮
夫,受LD及好友鼓励,走投无路之际尝试EB1A,囊中羞涩,只能DIY。参考了几位朋友
材料,PL及RL基本自己完成,也没找人修改润色,颇为光棍!
基本情况:
1. 英文文章9篇,一作4,二作3,四作2. 其中只有一篇二作JACS,其他杂志影响因子
都一般,但有专业内较好的杂志。一个pending US patent,另外中文灌水文章3。13个
会议报告或墙报。
2. Review 41,来自11杂志,IF最高不到7, 最低不到1,均为英文杂志。拼命攒了半年.
3. Google Scholar 引用150,外加CNKI中文文章引用36。
4. 推荐信 7,均为美国, 其中独立3;非独立4;外加编辑2.
基本经过: 2014年5月,受好友L鼓励及全力支持,开始动心,一动就动了半个月; 6
月开始准备,攒review,整理citation. 期间天上掉下个BCG面试机会(申请北京
Office),准备工作停了一个月,最后,BCG面试机会又一次被自己“No Zuo, No Die
”的浪费掉了-估计是我人生中为数不多的能到年薪10万刀以上的工作机会。幸亏也被
打击惯了,阿Q的回想一下,LZ当年也是被Berkeley, NIST, UTC, on site面完了据
过的! 然后埋头继续搞材料,直到感恩节,意外与另一位大学好友S重逢-还要感谢同
学兼好友L的信息。S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给了我全套材料做参考,于是,开始改PL风
格。同时11月开始写推荐信,找推荐人。博士及博后老板都不错,马上签了。找到两位
知名美国教授,以及另一名相对一般的退休教授做独立推荐人。找了两个公司里的人推
荐(以前都认识,所以不算独立)。我作风一贯拖拉,所以基本是被朋友及LD推着走,
1月底efile,过了两周pp,10天后批准。当时没什么感觉,这几天感觉开始上来了,赶
紧写下来以供后来者参考。
个人总结:
推荐信部分,在推荐信测试系统过了一遍,统统不合格,可能是因为推荐人基本都没怎
么引用过我的文章,或者只是一般引用,我没办法以推荐人的引用来强调
contributions。只能万全从旁观角度来写。犯忌的词语自然也无法避免,诸如
provides a new tool,have great potential什么的。我的RL的基本模式1:在XX的工
作之前,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XX的工作如何解决了这个问题,夹杂着解释XX的工作为
什么significant,从实验方法的更新,结果的重要等方面。基本模式2:目前有什么问
题,xx的工作为什么会对解决这个问题有重要影响-意即该工作还没有引用或应用来具
体证明,所以要靠推荐信支持-主要是针对今年刚发的几篇挂名文章(在此感谢博后实
验室老板和同事顾念旧情,毕竟离开一年多了)。推荐信的亮点(如果有的话)涵盖了
学校,政府机构和公司,并且在PL里特意指出,这些人一致认为XX是杰出的。内容要尽
量通俗易懂,别太专业了。有个花絮可能会说明我的糊涂-我没怎么搞清楚
extraordinary ability和outstanding researcher的区别,结果,其中一封推荐信
title就堂而皇之地写上了RE:XXX‘s outstanding Researcher-谁让我摊上一个学术
上光芒万丈的牛哥们呢,title就照搬了一下下。寄出去很久才发现这个问题,那叫一
个汗哪!而且PL中居然还发现了typo,大家可千万不要心存侥幸-读到错字很伤感情的
,况且,IO对咱的感情本来就不能寄予厚望!
Review部分,一定要认真负责客观公正地做好每一篇manuscript的review工作,基本上
编辑会看到你的effort。有两个不错的杂志,后来基本上后来都是我提交一篇review,
就给我assign一篇新的,个别时候,甚至同期assign两篇。个人感觉就是,如果急着攒
review的话,就要既保证高质量,又保证高速度提交review-我一般是尽量做到3,4天内
完成。我想,编辑还是乐于把manuscript发给这样的reviewer审的。Review部分列了个
表格,说明几个杂志在各自领域名列前茅,别的就没什么了。
PL部分,基本结构就是先罗列总的数据,然后分成1. contribution,authorship,
review; 2. Continue to work…; 3. Stay to benefit US; 4. Conclusion。
contribution部分,我列了三条,感谢为数不少引用我文章的作者列出了我的名字并简
述了我的工作,“XX et al reported…”,“XX and XXX found…”,使我可以比较
从容的从中选择几条放在一起反复强调contribution和significance。推荐信主要内容
被分散在了PL中,IO基本不用去看原件了。PL以及Exhibit里,Citation rate,
percentile 都没有去搞。
几个亮点:1. 有一篇文章引用我的一篇一作文章达14次,特意单独列出强调。
2. 该一作文章被引用90次(占我一大半的引用)。
3. 有3 book引用和4 review paper 引用,其中一篇review基本把我三篇相关文章的主
要data全都reprint了,还花了大段文字描述我的results。还有一篇science文章恰好
在introduction中说我的工作提供了“important data”。这些都单独列出强调至少两
次(PL,RL)。
4. 媒体报道,其实只能勉强算,是RSC的chemistry world,没有单独claim的价值,就
放在contribution中了。这要感谢PhD老板做的一部分工作比较unique,没几个lab在搞
-虽然影响力还不怎么广泛,曲高和寡嘛。正好其中的setup的照片反映在了我的一篇一
作文章中,这样,虽然说的是“Prof.XXX and his group”,我也就比较容易证明是自
己的contribution。同时也在老板的推荐信中有所反映加以佐证。
5. SJR各种比较说明杂志top排名-我自动忽略了IF排名。
6. 在PL里加了工作大背景的介绍,如同写文章一样,引用了权威机构的统计结果,报
告放在Exhibit里和自己的工作关联起来,以佐证自己工作的重要性。
没有油灯图,柱状图之类的,PL素淡的很,只有两个表格,统计citation杂志及次数的
和review杂志及次数。PL共17页,但是行距较宽,size 12,1.5行间距,自己尝试读的
时候,视觉比较舒服,不觉得拥挤或费力。考虑IO的感受很重要啊。中文引用随便罗列
了一些,全都没有翻译,但附了一张google translate证明自己和单位的中英文名字一
致性。
材料总共570多页,标准装订,USCIS要求侧面不要贴tag,大家记住了;担心太厚,分
成了两部分,感觉挺拖沓的,但是因为PDF里排好页码了,所以实在懒得精简了,估计
至少能从review部分精简100多页吧。
个人感想太多了,一时反而说不清楚,以后想起来再补充吧, mitbbs我不怎么
来, 但是朋友在准备EB1A的时候常来,所以我算是间接受益于这个版面吧。虽然I140过
了,但是我不太敢归功于自己的准备工作,更多时候,觉得运气成分很大。也许我算是
IO在一大片耀眼的H1B,F1, J1红花中偶尔才见的绿叶吧,顺便想想反正H4也要放开工
卡了(尽管本人情况不符,LD极其不乐意她自己申请绿卡),干脆做个顺水人情什么的
也大有可能。写上面这些东西,也是为了给不自信的EB1ers打打气-失业这么久都算“
杰出”,还有什么不算呢。心中最后是满满的感谢:同学LY帮我开始,全方位支持,
SMH帮我收尾,同样是全方位支持,同学N也是全程帮忙,还有RSC一位热心华人编辑,
另外,我家LD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扶上马,踹一脚…又一脚…再来一脚…”的决定性
作用,反正她是beneficiary,就不单独感谢了。还有就是我家那位小LD,整天也耳濡
目染的追着我问:“爸爸,你什么时候才能拿到绿卡啊”。每到这时,我就一边颠着炒
锅,一边恨恨的想:”你都有蓝本护照了,和我急个什么劲儿啊!”
附张ZR律师德州中心参观见闻的几个要点:
1. 追加的pp仍由原IO处理,不会转到加急中心。
2. 平均2.5小时处理一个case。
3. 材料装订、包装很重要,最好不要用红,粉,黄彩纸-对IO来说,有特别意义。
4. Deny一个case,需要两个IO一致;Approve一个case,一个IO即可决定。
5. 引用到200算高的-我那位“光芒万丈”的哥们当初可是2000往上啊,当年也是同吃
同睡同GT,留学路上一起走下来的,可走着走着,我就迷路成loser了;他呢,倒是应
了那句话:”书中自有颜如玉-好多;书中自有黄金屋-藏娇”。世事难料,不过如此吧
!写到这里,决定近期再去宰宰那头肥羊,平衡一下心态!
祝EB1er们早绿!
--
※ 来源:·WWW 未名空间站 网址:mitbbs.com 移动:在应用商店搜索未名空间·[FROM: 69.]
Saturday, March 7, 2015
Loser 理科男EB1A pp approved,附Z律师德州中心要点总结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